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监管系统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建立“浙江省国土空间修复项目监管系统”,集成天上看、空中拍、网上管、地上查的监管手段,对生态修复工程立项、实施、验收进行全环节监管。系统覆盖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蓝色海湾整治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等多类型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建设集项目管理-过程监测-综合监管-移动监管为一体的应用场景,形成省厅统领全局、多级分工协作的工作模式,以提升国土空间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加强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监管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规范实施和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和实施过程监管,强化日常监管,加强社会监管。”
数字赋能生态修复
《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总体方案》提出构建生态监测预警与综合评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实施监督,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信息管理等应用场景。
按照监测“一张网”、数据“一个仓”、业务“一条链”和成效“一屏览”的总体架构, 打造全类型全周期全方位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管系统。
监测“一张网”:接入“天空地网” 多监测手段,构建立体监管体系;
数据“一个仓”:汇集多源多维生态修复数据,统一全息数字底板;
业务“一条链”:面向项目谋划、实施监管、验收评价、运营管护全链搭建多跨场景应用;
成效“一屏览”:图账联动支撑动态监管,成果晾晒展现样板工程与修复成效。
多层级多类型丰富案例
参与了浙江、宁夏、山东等省级和湖州、安吉等市县级的生态修复信息化建设项目,涵盖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矿山、海洋和山水等业务领域,在整体业务分析、数据治理、系统研发等方面,积累了多层次、多类型的丰富案例实践经验,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全程智治关键技术创新
集成研发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全要素数据融合与全息图谱关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全程智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多跨协同治理3大关键技术,荣获测绘科学技术进步奖。为全类型、全周期、全方位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数字化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关键业务技术能力和成熟产品体系
沉淀了一套涵盖全类型全周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业务分析、数据治理的内容基线和实施路径。研发了一套支撑矿山、海洋、山水以及林业碳汇全类型工作的全周期的成熟产品体系,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快速进行适配。
“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
依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治理数字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国土碳汇智能监测与空间调控技术创新中心”,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联合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和合作生态,为用户提供技术咨询指导、信息系统开发等服务。
系统建设分散,各部门协作共享难
系统建设分散,各部门协作共享难涉及上下部门间以及平行部门间分工协作,各类项目信息分散在不同部门和系统中,跨部门审核费时费力,需要搭建项目协同管理中心,支撑各类工程项目跨部门在线联合审查窗口,形成工作可协商、过程能留痕、成果可量化的项目管理模式。
修复工程千差万别,全程监管不易
修复工程千差万别,全程监管不易修复要素多,工程类型复杂,项目治理周期长,监测模式单一,监管机制不够完善,急需持续的,多条线的跟踪管理。因此,通过集成“天上看、空中探、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监测网,融合多源监测监管数据,支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监测与问题分析,及时发现工程实施异常问题,优化工程实施计划。
评估标准不一,成效量化不足
评估标准不一,成效量化不足面对多样化的项目类型,复杂的指标体系,实施问题表现各异,问题诊断和风险评估标准不一,需要构建绩效成效指标模型体系,实现生态修复绩效精准评估、量化生态修复评估成效,促进绩效考核公平公正。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监管系统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建立“浙江省国土空间修复项目监管系统”,集成天上看、空中拍、网上管、地上查的监管手段,对生态修复工程立项、实施、验收进行全环节监管。系统覆盖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蓝色海湾整治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等多类型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建设集项目管理-过程监测-综合监管-移动监管为一体的应用场景,形成省厅统领全局、多级分工协作的工作模式,以提升国土空间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