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南极科考队12月启程 “数字南极”有望新突破

fiogf49gjkf0d
  从科技人员实地测量后到一张挂在墙上的地图,在1976年以前的手绘时代,这个过程需要1~2年,很多时候所需的周期更长。
  1976年后,信息化终于惠及到了制图行业,科技人员将测绘数据输入到计算机,出图速度缩短到令人震惊的几分钟。 但在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何建邦的眼中,这样的一次革命,时间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地理信息技术是管理世界的一个工具,测量大地之后立体的演示是最美妙的时刻。
  最新消息是,地理信息技术的成果又将覆盖企鹅的家乡——南极。12月初,由黑龙江测绘局等单位组成的第23次南极科考队即将启程。这支科考队接受了中科院超图公司赠送的SuperMap GIS 软件,未来几个月在南极长城站,科考队将利用这套软件绘制出我国南极长城站首份1∶1000数字化大比例尺地形图,并建成一个地理空间数据库。
  黑龙江测绘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副主任王连仲说:“绘制长城站数字化大比例尺地形图已成为本次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前,长城站地图绘制采用的是传统方法,没能实现全野外数字化。” 建立一个数字南极,正是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将南极数据纳入互联网,并将有关南极研究的各类数据和信息进行存储、分析、更新。
  超图公司有关人士介绍,SuperMap GIS地理信息平台软件将搭建一个在线的共享基础平台,科学家们在研究南极的气候、地壳、冰川、海洋等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就可以借助这个开放的平台来获取所需的数据。
  在这个平台上,数据随时可以最快的速度更新,这是何建邦认为信息化带来的又一便捷条件:“在手绘时代,如果北京城区新建了一条环路,那么整个地图就要重新绘制。而现在,我们只需要把任何局部地方的改变数据输入计算机,其余没有改变的地方只需拷贝原有数据,一张最新图纸就拿到手了。”
  从1984年中国开始对南极地区进行大规模科考活动以来,测绘学科一直参与了南极考察与研究,已经在西南乔治王岛地区、格罗夫山等地区埋设了几十处具有高精度坐标点位的永久性测绘标志,完成了30多幅不同比例尺地图的测绘,测绘完成了覆盖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的卫星影响地图,建立了可供我国多学科考察研究使用的基于GIS的共享服务平台等,并为其他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在人类和平利用南极的各种科学考察与研究活动中,测绘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未来可能的国家权益。已完成的南极测绘工作,为未来我国赢得和平利用南极中的国家权益奠定了基础。此次大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将助力于满足我国南极两站科考能力建设和极地事业发展对精确测绘保障的需求,为站区规划、冰川监测、环境监测等项目提供测绘支持,为将来极地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基础信息,为数字南极的建设奠定基础。 而作为一名普通人,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一个美妙的立体南极了。
  原文网址: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156/article.htm1?id=82056